欢迎来到医学美容教育网,现在是

医学美容教育网

中国首家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
致力于提供专业医学美容教育服务的网站

内窥镜技术隆胸

日期:2014-01-06 16:14 来源:医学美容教育网 编辑:小叶

在假体隆乳术中,隆乳假体置放层次一直是专业人士不断探讨的问题。双平面假体隆乳与传统层次隆乳相比,乳房形态更好、动感手感更加逼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将双平面隆乳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自2010年6月起,应用内窥镜开展了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下面就是这些年来的记录。

临床资料本组就医者共21例,年龄22~45岁,7例为未婚女性,14例为哺乳后乳腺萎缩(其中6例伴有轻、中度乳房松垂)。21例就医者均取双侧腋窝切口,假体容量180~255ml,其中,15例应用解剖型假体,6 例应用圆形假体。

手术方法均采用全身麻醉,腋窝切口,术前于原乳房下皱襞线定位8点,标记胸大肌剥离及离断范围。手术切口,入路及乳房下皱襞线均辅以0.25%利多卡因(含1:200000肾上腺素)局部浸润。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胸大肌外侧,于胸大肌下钝性分离,至乳房下皱襞处,应用盐水纱布填充创腔约10min。

连接内窥镜,调试焦距。取出填充纱布,置入乳房拉钩及内镜,调整位置及视野,检查术区内有无活动出血,电凝止血。在术前定点处刺入注射针头,在该针指示下,使用电钩将该处的胸大肌纤维及筋膜组织逐一切断,电凝止血。胸大肌纤维离断范围内侧至胸骨旁内下方,下侧至乳房下皱襞,外侧至腋前线。检查无肌纤维未离断,松解充分,无活动出血后,用乳房剥离器将离断胸大肌向乳晕方向剥离,必要时将胸大肌断端放射状切开后再剥离。此时乳房下极腔隙已无肌肉组织覆盖,仅余乳腺组织及部分筋膜,假体腔隙上方为胸大肌覆盖,下方为乳腺组织和筋膜覆盖,即形成所谓的双平面,再次盐水纱布填充。

自腋窝切口置入乳房假体后,将手术床分别摇至半坐位及坐位,观察双侧乳房形态,及时调整处理至乳房形态满意后,双侧创口置入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创口,术区常规加压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素3~5天,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h,至每日每侧引流量少于15~20ml后拔管。术后7天拆线,术后2~3天即可去除包扎,佩戴文胸。术后一般无需按摩。

结果本组就医者21例,术后随访1~11个月,与传统隆乳手术相比,就医者术后胸部胀痛不适感明显减轻,乳房肿胀减轻。术后双侧乳房形态优美自然,手感柔软,就医者行走或跑动时,乳房自然颤动,平卧及侧卧时,乳房随体位向身体两侧移动,且触摸时柔软逼真。双上臂上举时,无假体移位及乳房变形。本组就医者术后无包膜挛缩发生,无双峰乳房,无上臂无力,无上肢负重障碍。

讨论假体隆乳手术,常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乳腺后间隙隆乳术,是将乳房假体置入乳腺后(即胸大肌筋膜前),这一间隙符合乳房的生理结构,层次清晰,易于分离,操作较方便。但由于不适合乳腺发育较差及较消瘦者,同时存在较高的包膜挛缩发生率,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是将乳房假体置入胸大肌下,是由Dempsey和Latham于1968年首先报道的,已被整形医生广泛采用。该层次清楚,剥离较易,减少了包膜挛缩的发生率,尤其适合于乳腺中重度发育不良及未婚未哺乳者。由于胸大肌的覆盖,避免了假体边缘清晰可见。不足的是,由于胸大肌的收缩,假体有被向上挤压和移位可能,且平卧时,假体高耸,形态不自然,部分就医者手感欠佳。对于哺乳后乳房轻中度松垂者,胸大肌后隆乳往往易出现"双峰"乳房。

胸大肌浅筋膜下隆乳术,由Graf等于2003年报道,解剖研究发现,胸大肌被包绕于深浅两层筋膜间,胸大肌筋膜浅层与胸大肌之间可钝性分离,并能保持胸大肌和胸大肌浅筋膜的完整性。但该筋膜厚度仅为0.2~1.12mm,难于分离。该方法可通过乳晕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及腋窝切口进行,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由Tebbetts等首先施行,又经过国内外多位专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受到越来越多整形医生的关注和肯定。双平面隆乳是把假体一部分置于乳腺组织下,一部分置于胸大肌下,双平面法兼具了胸大肌后及乳腺后隆乳的优点,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适用于乳房轻中度下垂者。自问世应用以来,受到广大医生和就医者的欢迎。

Bosch等设计的双平面隆乳术,是在胸大肌处对应乳头水平,十字切开胸大肌约2.0cm×4.0cm,分离后置入假体,部分假体自上述切口疝出,假体疝出点正位于乳头乳晕的后方,压力作用于乳头乳晕,从而增加了乳房的前凸程度,这种方法,较适用于锥形乳房的就医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扫一扫
添加368医美教育网

扫一扫医学美容教育网微信二维码

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