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学美容教育网,现在是

医学美容教育网

中国首家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
致力于提供专业医学美容教育服务的网站

张涤生院士自传——我这一辈子

日期:2014-07-01 14:54 来源: 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方人把每一个十年唤作一个“台阶”(Decades).我是1916年诞生的,屈指算来,我已登上第十个台阶了。时间,你跑的好快,我一直紧紧随着你的脚步,一路走来,觉得有些累了,如今头发白,体力差,爬起台阶来就慢得多,好辛苦!在这第10个台阶上,我回首90多年生活历程,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有颠沛流离,也有舒畅造愉悦。如今适逢 来临,我有幸渡过这段幸福时光,是机遇,更是一份难得的福份。承记者来邀请我写一份回忆文学,欣然应允,既籍此纪笔,又得以鼓舞后人,承前继后,此之谓也。

  人们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又称30而立,此话不假。在过去90多年中,我的人生道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恰是30年,是我读书,受教育,和经受战争考验的培育成长阶段,后60年才是选定专业,朝着整形外科这门新外科专业,开始学习、实践、开拓、创新、最后作出应有贡献的时期。

  如今,后60年过去,恰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这真是一个巧合,在前30年中,我就是在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占领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走过来的。经历90年的漫长历程,闭目反思,往事历历如在眼前,不禁心潮澎湃,百感次集,心灵深处,颇多体会心俓,诚分叙于后。

  一、30年河东成长

  在30岁以前,我是在父母、老师、教育培养,进步思想灌输,社会变迁,以及战争考验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我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父亲虽然见过世面,曾从家乡无锡远赴东北长春在中国银行前身“大清银行”当过行员,我也出生在长春,但他毕竟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头脑中充满封建意识。他很爱我们兄弟两人,我曾读过,从读三字经到孔孟三道。7岁进入正规小学,后入中学、大学,这个阶段恰是社会变革,新旧时代交替的年代。每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不过只占一部分,而社会影响,老师的熏陶却起了主导作用。对我来说,初中时期我接受了新文学的启发,提高了对社会发展的初步而模糊的认识。初中三年级,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我也曾随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东北三省”的口号,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是这样开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播下种子。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扬广大,养成我奋发图强,不畏艰险为国为民,甘为孺子牛的性格。

  在我中学时代,最最影响我成长的莫过于初中时期的一位语文老师和高中时代的一位英语老师。

  在初中一年级读书时,我有了一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姓严,名济宽,是宜兴人,为我讲课时,他谆谆善教,课讲得透彻易懂。与别的老师不同的是他除了语文课本外,还特别指定要我们多看文学类书籍,诸如巴金的《家》、冰心的《寄小读者》、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以及屠格涅夫的《前夜》、托尔斯坦的《复活》等,也正是这位老师,还要求我们读苏联的新文学小说,如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小说要知道那时是1929年,有这样具有进步思想的语文老师是很难得的。他对我们这群莘莘学子灌注了进步思想的种子,使我们年少懵懂的心灵开了窍,初步知道了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异同。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私立无锡中学,这个高中以外语教学水平高而闻名江南各地,除中国地理历史语文等课外,其他英语、数理化、外国地理、历史等课程都是以英语原版教科书为教材。那时的英语课老师是徐燕谋先生,在他的深入浅出细致耐心的教导下,和我奋发努力的勤读下,我终于读过了高中三年级“英文课”这个难关,为今后的提高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外语基础,使我终身受益!

  1935年夏末,我考进了南京中央大学。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变了一个模式。离开家庭较远,周末不能回家了,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是一个新问题。我不久参加了南京学联(左派学生组织),每周参加读书会,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便是在我刚到南京不久的所读的一本自学书,当时这书很受进步青年的喜爱,是一本普及共产主义教育的启蒙读物,给广大青年指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和如何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哲学观点的方法和道路。

  进了大学,我的政治思想认识提高了,开始知道中国当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政党和政权,一个是反动的国民党,另一个就是先进的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我知道了发生在江西井冈山的起义,红军的万里长征,在延安有一个由毛泽东领导的红色政权,中国大地上有多少青年向往着他。我们生活和学习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采取和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反对和企图消灭共产党,叫嚷着要“先安内、后攘外”,事实上采取了一条不抵抗投降主义路线。我们大部分的青年都是爱国的,具有进步思想,向往共产党,因而参加了各种进步的学生运动。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以全民抗日。通过两年在南京读大学的经历,使我在思想认识上又提高了许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上海开始了8.13抗战,我在家乡参加了无锡市青年抗日后援团工作,但不久国民党军队溃败撤退。我在1937年11月份随中央大学西迁去成都华西坝继续读书,但抗日救亡的意识在心中燃烧正旺,因此没有多久,就和华西大学的地下党取得联系,参加学生运动。1938年春,我们的组织改组,他们推举我担任华西坝大学生抗日救亡团团长。在以后阶段中,华西坝又有几个大学从东部迁来,最后华西坝除华西大学和中央大学外,还有南京迁来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医学院,这样就有了五所大学。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在1938年后改组为五大学战时服务团,由金陵大学的一位我的老同学担任团长。

  在华西坝上,五大学战时服务团曾在1938—1940年两年时间里我做了不少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工作,我是积极分子之一。

  1941年夏我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工作。救护总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是一位著名生理学专家,领导班子也都是协和医院从北京撤退到后方的各科主任。我在救护总队工作了三年,受到了很好的外科专业培养,当时外科主任张先林教授是我的恩师之一。1943年底,我奉命调往印缅战区,参加远征军救护医疗队,这样我便飞越驼峰到了印度。然后从印度黑多去缅甸北部战区前线,在美军第43流动手术队当军区医。我随军参加了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几个战役,在日军炮火下,进行的伤员急救治疗工作,夜以继日,经历了生死考验,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30个春秋过去,从幼年、少年到青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弯弯曲曲,酸甜苦辣,在父母亲、老师的教育下,在社会变革、炮火洗礼锻炼下,我长大成人,到了而立之年。他们铸就了我的体魄、思维、知识和性格多方面的特点。30年河东就此结束。30年的成长经历既锻炼我健康体魄,又充实了我入门的知识,培养我乐于助人,奋发图强、勇于进取的个性。我虽在性格上偏于内向,不善辞令,但内心却充满热情,敢于在最需要时做出头掾子,勇担责任,击中要害,去解决一些难题。

  二、后60年河西闯荡(整形外科专业领域)

  当我踏进人生第二个创业阶段,我选择了做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不是短期,而是一辈子。老天不负有心人。我如愿以偿,达到目的,而且还成为新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

  1.出国进修

  1945年初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军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我于1946年春脱下军装重返故里,和阔别8年之久的老父母亲和弟妹们重新相见,欢愉之情,难于言表。

  这时,老上司林可胜教授为了奖励我们这批随他抗日征战作出贡献的医师们,特选送了100多名各级医师,在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的资助下,去美国进修或参观(中老年人)。我的外科老师张先林问我愿意学习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去学习“整形外科”,他便为我办理了去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Gradute School Of Medicine)去学习整形外科,导师是美国整形外科先辈之一Robert.H.lvy教授。Lvy那时已近60岁,是一位慈祥谦和的学者,曾先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为战伤晚期伤员做了大量整形修复手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他知道我曾参加二战的经历,故此特别亲切,获得他的青睐。在二年时间里,我获得了进入这门新外科专业的开门钥匙、逐步登堂入室。这宝贵的二年异国学习生活,不但充实了我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也见识了当时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比我国那时落后的现实,进一步促进了学成后为国家努力贡献、建设新中国的决心和愿望,当然生活中我在外语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留学的双丰收。

  回国后几经周折,1962年我终于在瑞金医院正式建立了整形外科,这是继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以后全国第三个整形外科。

  2.机遇和挑战

  大凡每个人在创业成长的道路中,虽各有不同的经历,但总的来说,却都存在着一条无形的规律,这就是事业要有成就,必须在长长的创业道路中,抓住每一个机遇,勇于接受环境和时代的挑战,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为人民服务,做出无私奉献。我从美国学习回国后不久,迎来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我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拓我的人生道路,迄今牢牢不放。

  1955年初到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首次经历了几个严峻考验,并获得声誉。1956年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但有的登山队员却被冻掉了鼻子、手指和脚趾等,我为他(她)们做了一系列全鼻再造手术、手部功能恢复性手术,都获得很好的效果,得到北京国家体委领导的承认,并受到表扬。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广慈医院在5月初收治了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抢救成功。我也参加了抢救小组,这对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也参加烧伤治疗重在深度烧伤植皮过程,从中获得了如何整体治疗烧伤的经验,提高了学术水平,又从此开始了在全国各地救治大量烧伤晚期病人,促使了我国整形外科的大发展。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整形外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出来的金凤凰!在中国,我想,应该加上一点,新中国整形外科是从1958年大炼钢运动中飞出来一只开屏孔雀。从1962年在瑞金医院建立整形外科学科,1966年迁往九院,经过10年文革的折腾,一直到1976年以后,整形外科才重放光芒,大展鸿图。先是一座宏伟的整复外科大楼拔地而起,然后是整复外科研究所、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相继挂牌,一系列期望和目标,都逐渐成为事实。特别是1976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频繁的国际交流,九院整形外科成为国际上一个著名的品牌,这是来之不易的,也就是我科在过去60年中不断耕耘,开拓创新的收获。

  三、我的人生观和治学之道

  让我谈谈我的人生观和治学之道。幼年时,我的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和交谈,但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开始有了自知之明,感悟到过于沉默寡言,不善于和他人接触交流,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失去朋友,生活圈子也就变小,就没有发展前途。如何做到从内向到外向,还得从头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样我开始同学尽多交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在行动上逐渐树立了为人民无私服务的人生观,凡是班级中有些要做的事我就主动地承担下来,虽然那时功课很紧,时间常常不够用,但由于我从不把书本死记硬背,因此花些时间来做些班级工作,两者并不冲突。

  这样我在高中二年级时便开始当上了班长,为班级服务。一直6年大学毕业时为止,连续当了8年班长,一位老师直呼我“老班长”这个过程也逐渐培养了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我一直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以身作则,以公为首,有时公和私产生矛盾时,我常把公放在第一位而宁可放弃个人利益,常以在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在学术创新开拓方面,我却当仁不让,敢为人先,争取第一。几十年来,我为我国整形外科,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上都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开拓。改革开放以来,九院整形外科蜚声中外,至今不衰,为国家增添了一份荣誉,这是我个人和我所带领的一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我虽已步入耄耋之年,精力有限,退居二线,但壮志忧存,晚霞余辉,依然明亮照人,继续在为年轻一代的前途道路上指明方向。

  治学之道在于“勤”。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学习格言。但从整个人生来反思,治学之道还是存在阶段性。①孩提时代、中学时代、大学时代;②大学毕业后,进入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时期;③有所作为,开始有所成就的时期。他们各有重点和不同的治学之道。

  正是上面提到的我在儿童时期就有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那时,什么《三国志》、《聊斋志异》、《水浒》、《红楼梦》、《七侠五义》、《封神榜》等闲书,都一股恼儿读下去。《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我也囫囵吞枣地一带而过,但慢慢地我就开始改变了读书方法。初中时代,语文老师严济宽在文学上开拓了我的视野和阅读范围,甚至提高了作文写作能力。高中时期是个难关,那时重点虽放在学习英语上,但读书方法却从背书转化到记忆原理和法则方法上去,记得那时班上有2~3位同学,他们比我用功得多,不论语文、数学、理化都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时一般脑儿写了下来,成绩当然优秀,尽占前三名。我不学他们的读书方法,除了必须的文句、定义、段落外,其他只要懂其道理,记其规律和逻辑,在考试时,由随意组合很好地回答考题。虽然老师还是把最高分给予几乎背写得一定不漏的同学,毕竟我也常排列在前五名以内。在大学时代几乎都是应用这种读书治学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但除解剖学,还得死记硬背每条肌肉的名称、它的起止点、某条神经的名字和分布、每种器官的解剖形态的功能等等。那些拉丁文名词也要下功夫死记硬背,才能把每个名词牢牢记在心头。每当考试来临之际,我得花上好几个晚上准备,有时还找一位同学,相伴去尸体解剖室一同观察研读。静寂的夜晚,满屋子躺着20多具面目全非已难以辨认,发出阵阵刺鼻防腐剂味的死尸,我们却也没有任何一点恐惧之感,专心致专于复习解剖知识。这种感觉相信每位医生都是有着这种经历的。

  后来,我当了医生之后,学习之道,主要是一靠老师和上级医生,二靠是从工作中得到经验。我认为向上级医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这里说的上级医生包括的很广泛,除师兄弟外,还可包括同辈的在内。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哪怕别人有那么一点儿心得,你也可以学过来充实自己。这才是学习、上进的正道。认为“我行”,“我完全懂了,会了”!这对做一名医生来说,可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如今虽然年迈,但还是喜欢听到和学习年轻人开拓的新事物,同时也不断启发和激励他们建军速成长,青出于蓝甚于蓝,把我整复外科事业的火炬代代传递下去。

  从从师到能够独立工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我学习的过程。对我们这代年经较大的,当时虽还是“而立”这年、30多岁的青年人,但由于我所做的专业尚在起步阶段,上没有老师指导,旁无同道可以讨论,一切靠的是书本和自己不足的经验,但我所治疗的病人却是带着信心和希望来找我的,因此这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我拥有一颗热忱的心,还有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但更有的是很多参考书作为我的“老师”,就这样,我终于在30出头那几年完成了几例难度颇大的手术。手术成功后,病人写来感谢信,或登报表扬致谢。这大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并给我以鼓舞,督促我在医术上更快的成熟。

  实践出真知,我在50年代前后已能独立完成不少国内从来未开展过的手术,如为登上珠穆朗玛峰创记录的国家登山队政委王凤桐因冻伤而失去了全鼻在造,为国家著名京剧、话剧演员言慧珠、白杨、上官云珠、丹妮等去除面部皱纹,为许多因严重烧伤而导致晚期病痕挛缩的病人恢复面、颈、手部的功能等等。

  这些手术都获得了成功,而这些手术是只允许成功,不得失败的。这些手术既要求自己的熟练技术都得到了成功,我和我的“病人”同样感到高兴的拥有一份幸福感。

  文革结束时,我已60有余,但国家仍然给了我发展的机会。没有到我“退休”1976年前后,我们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腹腔大网膜移植治疗头皮缺损、颅首暴露顽症取得成功;又应用小肠游离移植来治疗食管闭损或狭窄,重建食管获得成功。这都是60年代动物实验研究带来的临床硕果,也是归初萌发要扩大整形外科业务范围,由及里的道理以后,开拓创机关报而获得的新进展。在这些同时,我们又开展了淋巴管组塞性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手术治疗重建淋巴回流通道等实验研究,得到成功。这一连串的关键性研究和临床成果,使我科连续获得国家级、卫生部级和上海市级各项科研议的机会。在这些会议上我作了学术性很高很新的学术报告,使各国专家对我国整形外科经过30年的封闭后,刮目相看,打开眼界。这些成果给我科在以后的20年外事交流活动中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际荣誉。同时这种国际学术交流也给我科提供了向各国一流学者交流学习不少机会。外国友人相继来我院参观,访问或作学术报告。我数十次被邀请去许多国家参加国际或国家级专业会议,同时我也推荐我科及校外青年医生、护士去国外学习进修或出国访问参加会议迄今先后共达80余人次。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也使我科在坚实的学术成就基础上显出我们的实力和潜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和发展前景。

  四、学习进步一切还靠自己

  医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但也是一门带有风险的行业,其中当外科医师更是如此。在每个外科医师成长的过程中,在当住院医师时期,你也许觉得担子较轻,没有什么太大精神负担,一切由上级医师为你顶着,但一旦你当上了主治医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到了这个阶段,你的知识更丰富了,技术日趋成熟,但责任也更重,你的心理精神负担也就更重了。回忆在我成长阶段中,我就经历这个过程。一旦重任在身,当你为一个病人做了一项较大、较复杂或较有创意的手术后,你有时会守在病人床边陪夜观察。有时虽回家休息,但生怕床头的电话会在半夜里响起来,告诉我,病人的情况有变。三、四天过去了,病人渡过了最紧张的阶段,我才能松一口气。但接着另一名病人又需要手术了。这样一个接一个,我们会长期生活在一个精神紧张的状态。可是,为什么我们还会热爱这门外科专业,乐于做一名外科医师呢?不论是做什么专业的外科医师,因为我们的手术刀下,存在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把病魔赶跑,给病人去除疾患,减少病痛,恢复健康,给病人带来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给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手术刀是神圣的,它不但可以治病救人,也会给操作这把刀的医生们带来欢乐、自信和幸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外科医生就应该具有这样勇气和奉献精神。

  但是,这座虎山却并非坦途,不但有虎,而且奇峰险石,山路崎岖,不慎就会摔跤,不但摔痛或摔伤了自己,更严重的是给病人带来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每位年长的外科医师,都是一个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各有不同,但大致是相似的。这里我把我的经历和认识过程,总结列举如下,献给我国的青年外科医生,供作参考。

  ——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

  人们的知识积累,总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医学知识的积累,同样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他的来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的老师,另一个是自己读书。我指的老师不但是在读书时代,而且更是毕业后漫长的行医过程中。你的上级医师,你的科主任,甚至你的同级医师,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的学习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应该谦虚,骄傲自满是进步最大的敌人。回忆我在青年时代,我曾得到名师的指点教导(当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几位外科教授们),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知识和技术,特别是为医做为人之道,受益匪浅!青年外科医师切忌骄傲自满,我们有少数医师受不得批评,其实指出缺点是老师对你的爱护,也有些人一旦作出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自我陶醉,这样就阻碍他的进步。

  学习的另一途径是从书本上学习。古人云:“学而不知足”,书海浩瀚,你必须有目的地从中选择有关你的专业方面进行泛读和精读,择其受者,进行扎记,以便以后翻阅。迄今我还保留着几本当年在美国进修时的阅读笔记和手术记录哩!

  谈到现在,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至少要掌握英语阅读能力,你就得到了一只开启新知识、新技术宝库的钥匙。单单依靠目前的中文图书刊物是大大不够的。掌握英语(以及其它外语)不但要能阅读,而且还要做到能听能讲的能力,这样你就可以直接和外国同行,专家教授直接交流,学习,以获得更多、更新、更广泛、更深知的知识和技术,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这对青年外科医师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样,你就不会在国内或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中,成为哑巴或聋子,更失去了许多朋友,拜老师的机会。很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还有较多博士学位的青年医师还不能做到“四会”。在这点上,我们大陆上还比不上港澳特区和台湾省的同行!在这方面我们已吃了不少亏,许多专业还没有和国际上接轨,原因不是科技而是在语言交流方面。

  ——触类旁通,开拓新路

  医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前景而发展的。20世纪后叶,科技发展尤其迅猛快速,它也促进了外科领域的革新和提高,许多科技发明帮助外科医生提高了疾病的诊断能力,革新了传统手术技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给病人造福。年轻外科医师凭着年轻人心灵手巧,反应敏捷,睿智机灵等特点,应该更快地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我看到一本外科参考书,在它的扉页上,有一张图画,半个人脑,一只眼睛,一只手,手中握着一手术刀,这幅图片启示了我们外科医师必须先用眼观察,大脑思索,然后通过灵巧的双手,挥动手术刀,为病人做手术,去除病痛,恢复健康。你从老师那里学到书本上读的毕竟有限,而你脑中蕴藏的、有待开发创造源泉却是无止境的。如果每个手术,每种治疗,都是照着老框框办,依样画葫芦,你就会止步不前,做一个平庸无为的外科医师。我在1964年利用电热红外线发明了烘绑治疗仪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烘疗机,是受了中医用砌转烘疗的方法启发改进而成的。几年后,微波治疗出现恶劣,我就把它改制为微波烘疗机,这样就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这是我的小小例证。这种治疗方法得到了国际淋巴学会承认,是治疗肢体淋巴水肿最有效的保存疗法之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机械人来做手术了,这当然是一个更新的技术,值得大家学习,赞扬,推广。但让我们想想,如果老是依老方法机械式的来进行手术,而不是在另一方面进行探索改进,我摁就会在原地踏步,永难前进。

  ——临床和科研的结合

  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治疗对象是广大病人,经验的累积是从大量床病例中获得的。但这仅仅是促进它获得进步和提高的一个方面,如果始终依靠临床的积累,它会是十分有限的。更快更大新的知识和手术创新,还得从科研和动物实验中获得。故此医研结合是促进医学进步的最好途经。科研的创意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的是来自知识的积累,有的是来自相关甚至不相关专业新技术的渗透,交织,甚至是一霎那的闪光点,一种创新意识(Imagination)。但这些创意也同样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结果。有时抓住亮点,深入思索、探求构建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性论证,往往就可能有所发现和发明。记得我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常在探索如何能把带蒂皮瓣组织改进成吻合(口径在1~1.5mm左右)获得成功。这时美国也刚在做这类实验。70年代初期,整形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先后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为皮瓣、骨骼、肌肉等各组织的游离移植开辟了新途径。以后这种新技术又先后被其他专业,如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科、妇科、五官科等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的萌芽、开花、结果是世界外科医学界中20世纪最后30年中一项巨大革新。我们科室应用这种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奖励,并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荣誉。这种科研和临床密切结合的一个历史性成功范例。

  五、创新源头、在于紧跟时代发展脉搏

  在青年外科医师不断成长过程中,应该时刻具有不断创新,开拓意识,要做到这点,须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深度。搞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自觉勤奋,埋首钻研,不但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新知识技术,还应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新发展,甚至不太相关的科学进展。因此报刊杂志,电视广告,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然后予以分析、淘汰、吸收、充分发挥联想互通的思维性开拓。我首创的一期手术再做阴茎手术,是基于在沈阳参加一个显微外科会议,在回上海的火车旅途上,基于阴茎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夜之间进行巧妙构思而设计出来的手术方案。现在这个手术已被国际上命名为“张氏一期阴茎再造术”。

  纳米技术是最新的科技发展。我在去年从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心里就想到这种新技术能否为我们专业利用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年轻同事,但未见什么反应。可是就在2000年12月,我从报刊上看到同乡会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已被清华大学材料系的几位教授所应用,完成了制造一种纳米骨人工材料,以代替过去的人工材料,修复骨骼缺损的再生,得到良好效果,它已获得国家的临床使用许可证。

  六、人生道路上几座历程碑

  在我过去90年的生活旅程上,特别是在60以后的几个“台阶”上,我曾先后闯过了几个关隘,克服了困难,又是一次机遇,让国内外整形外科专业水平又登上了一个险峰,使我国整形外科站上了国际同行的平台,重起重生下记载着几件我在整形外科领域中所作的第一例国人或国外受术过程,它们融合了我的一些创造性成就和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敢提重任的精神。其意义不只局限在手术本身,它樗着医学领域有关学科的进展和突破,甚至预示着某个新学科的开端。

  1、事情发生在1958年一个炎热的午后,当时正直大跃进和全国大炼钢铁。上海第三钢铁厂炼钢车间发生了钢水外溢事故,把一名邱财康的优秀工人烧得遍体焦黑,面目全非。邱财康师傅立即被送到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外科急诊室。值班医生测算烧伤面积达90%,其中Ⅲ度烧伤占23%,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烧伤。据当时的国外文献记载,烧伤总面积超过50%的病人从来没有被救活过。医院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抢救小组,投入全力抢救;号召全院同志献计献策,献血献皮。通过抗休克、抗感染和植皮三个关键阶段,战胜了多次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危险侵袭,我也作为其中一名成员,连续3个多月日以继夜地奋战拼搏,付出了许多汗水和辛勤劳动,终于把邱师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开创了中外烧伤治疗史上新的纪录。邱财康的治疗尚未结束,各地因大炼多铁而烧伤的病人纷纷向上海求援。这样我们这个烧伤病区分成几个抢救小组,在1958—1959年中,分赴大江南北,深入矿区,传经送宝,协助抢救,获得了宝贵经验,救治了面积更大的烧伤病员。从此我国烧伤治疗水平一下子登上国际最高水平,得到国际上同行的承认和赞扬,迄今仍居国际前列。在此只后,全国各地的大量晚期烧伤瘢痕挛缩,以及各种烧伤畸形病人,纷至沓来,到上海瑞金医院整形外科来诊治,以恢复功能和外貌。这些病例促进了整形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为我国整形外科专业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2、巧摘“巨瘤”

  1969年秋,河南省遭受特大洪水涝灾害,全国发动各界救灾支援。一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来到偃城县某村,偶然发现了一名背臀部长了一个巨大肿瘤的王姓农妇,奄奄一息地卧床不起,这位29岁的青年妇女,自幼开始就在背部长有一块黑色包块,近10年来逐年增大,结婚生儿后发展更快,已从背部长到臀部,两侧向前方伸展,犹如两条巨蛇缠绕到前腹部。近两年来肿瘤部分破溃出血流脓,恶臭难闻,整天俯卧在床上,不能动弹,加上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当地医生无法治疗,家人已为她准备棺木寿衣,随时送葬。当医疗队发现后,认为病人情况虽属严重,但并非癌症,如去上海第九医疗诊治,也许还有一线生存希望。在有关各方协助下,这名病妇终于来到了上海第九医院。我检查了病人,认为是患了巨大的良性神经纤维瘤,依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和医院的条件,还是有可能把肿瘤切除的,最后决定把她收入病房。当时正是文革期间,工宣队主持医院工作,对我们知识分子,特别是我这名刚被宣布“解放”的老知识分子来说,这样做确实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

  病人住院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情况不太好:肝功能不正常、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低热、局部肿瘤溃烂化脓,一时没有条件接受手术,须进行调理治疗。随即进行了输液、补液、高蛋白饮食、抗生素注射等积极措施。这样经过1个月的调整,全身情况有极大好转,病人可以起坐,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各项检验指标正常。我们就开始各项术前准备。当时有四个问题待研究解决:第一是神经纤维瘤血供丰富、手术中出血很多,应有足够输血准备;第二是瘤体太大,非常深重,手术中一不小心,连病人也可能从手术台上翻滚下来;第三是肿瘤切除后,背臀部创面很大,需要植皮,但病人骨瘦如柴,无处可以供应植皮片;第四是病人体质很差,手术危险性很多,手术时间也会很长,有可能随时出现危机生命的变化,风险很大。全科同志凭着做医生的崇高责任感,认真讨论研究,针对上述四个困难,制定了手术方案:①准备足够的输血量(15ml,相当2~3倍正常人的总血量;②在手术台上方设计一个滑轮,把肿瘤吊起,可起到固定和减少出血,防止滑脱的作用;③由于是良性肿瘤,可以大胆创新地把肿瘤表面的皮肤切割下来作为植皮来源;④充分做好各项术前、术中准备,防止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力求万无一失,力克风险。

  经过连续8h的努力,手术终于顺利结束,术中给病人输血10000ml,在瘤体上采皮和植皮1600cm2。术后杆皮全部成活,创口全部愈合。经过1个多月的休养,这位来自灾区的病人终于治愈了院回到家中。1年后,好带来信息说又养了一胖娃娃。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外也未见同类报道)切除一个重达32.5kg(未计已流失的血液在内)巨瘤的故事。

  3、“卷筒技术”造阴茎,显微外科创新篇

  1985年冬,在沈阳到上海的列车上,我和上海长征医院的高学书教授在聊天,讲座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再造阴茎的手术。我们刚在沈阳参加一个应用前臀皮瓣移植的学术讨论会。会上沈阳杨果凡医生报告他利用两个前臀上的皮瓣并合成预制的阴茎,一个作为尿道,另一个作为阴茎体部,手术得到成功。我得到了很大启发,但认为要牲病人左右前臀的皮瓣组织,损失未免太大,并且新造阴茎过于粗大,外形不佳,手术较复杂。经过彻夜思考,我终于得出一个新的手术方案,只要利用病人一侧的前臀组织,分成大小二部分,小的反卷形成尿道,大的则卷拢包绕尿道缝成阴茎体部。此外,还在中间同时插植一条病人自己的肋软骨。最后把这只预制成的阴茎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移植到病人缺损的阴茎要部,就可以一次完成阴茎再造手术。在列车上我把这个手术方案和高教授谈了,并征求他的意见,他与以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1982年3月,一名谢姓工人,26岁,来到医院找我。他在一次工伤中阴茎被机器撕断,幸两个睾丸未受损伤,要求再造阴茎。住院后不久,我在征得病人同意后,采用新设计的手术方案一次性地再造了他失去的阴茎。手术完全按照原设想顺利进行,获得成功。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例第一期再造阴茎手术。在过去进行阴茎再造手术时,都是病人下腹部或大腿上预先做好两条皮管,经过3~5次手术,形成尿道和阴茎体和移植软骨,逐渐移植到阴茎根部,整个手术至少历程半年或1年以上。这对病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消息传开,轰动了全世界,各国报刊纷纷刊出了新闻。在国际学术界也引起重视和赞誉,称之谓“中国卷筒技术”或“张氏阴茎再造术”。迄今我院共完成了150余例这种手术,其中有3名病员来自国外。更可喜的是,在我们1989年随访一组26名病例中,手术后的病人不但排尿通畅,外形很好,而且夫妻性生活满意。其中有7位病员已生育了可爱的孩子。1981年以后,我先后在不少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得到高度评价和欢迎,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并在几本国外编著的著作上撰写了专章。

  4、肠管搬家代食管

  1968年,常州某一厂一位车间主任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愤而喝了一杯浓盐酸,经发觉抢救后,虽无生命危险,但已把食管上段粘膜给烧坏了,造成疤痕挛缩,不能经口进食,连喝水也有困难。1969年,在做了空肠代食管手术,结果失败。1970年进行了半侧结肠代食管受术,又失败了。1973年,做了第三次胸部皮肤重建食管手术,又遭失败。连续三次手术失败,使他心灰意冷,几乎又失去生活勇气。1977年秋。他来到我院求治。这时正值我们在开展各项显微外科手术。我翻阅文献,国外有位苏联医生在1959年曾把病人一段小肠(空肠)通过血管吻合移植治疗颈段食管狭窄,重建食管成功,但此法后来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我们反复研究病人的病情,他已作过多种修补手术,都以失败告终。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也只有这个肠断游离移植的方法了。病人目前的进食口是在胸骨前偏右的皮肤上,与咽喉部约有20厘米的距离。如果采取一段小肠来移植到他的颈胸部位,一端和喉咙部吻接,另一端埋植在胸前造瘘口皮下,再把肠子的血管,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和颈部小血管吻合,就可以重建食管,恢复病人的吞咽功能。病人接受了我们这个手术方案。我们按照事先周密设计的手术步骤,终于把一段长为20厘米的小肠移植到病人的颈部和上胸部皮下。肠子的上端和咽腔残口作缝合,下口则放置在胸前造瘘口附近的皮肤下。手术后,移植的小肠成活良好,可以在颈部皮下见到肠蠕动波。第一次手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手术,将肠腔下口和胸前造瘘口作吻接。第九天进食物略有咳呛,以后不断改善,术后9周完全恢复正常饮食后治愈出辽。这就是我国第一例肠断移植再造食管的经过。

  5、盖头换面换新颜

  1971年冬,在风雪弥漫的北国边城佳木斯,一对年轻夫妇生下了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婴,取名为金凤,她的眼睛像金鱼一样长在两侧近耳朵部位,鼻子一分为二。爸爸妈妈见此情景,相对无言,泪珠滚滚,也吓坏了左邻右舍。几周后,他们决心丢弃这个患有先天性严重颅面畸形的婴儿,谁料好心人却把她捡了回来,送还了家。这样反复几次,她爸妈终于决心不再放弃小金凤,要把她抚养长大,再设法寻医。1977年10月,金凤6岁,终于千里迢迢来到我院求治。

  经过我初步检查后,认为金凤小姑娘患的是先天性眶距增宽症。这种病症我过去曾见到几全,但都没有这么严重,故只为他们作了一些小修小补的手术,畸形改善不太显著。小金凤的情况特别严重,又眼内角相距兑有6.5cm之多。我查阅了当时极为稀少的文献资料,读到世界颅面外科创始人法国的P.Tessier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治疗此症的创造性论文,他提出要通过打开颅骨,暴露大脑前叶和前颅窝,在凿开两个眼眶骨架,把鼻中央过多的骨质去除,再把两边的眼眶连同眼球个中间靠拢,结扎固定以缩短眶距,恢复正常面貌。这可是一种既复杂困难,又有极大风险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外科手术,当时只有P.Tessier第一个完成,犹未在全世界推广。对金凤来说,除了采用这个手术方案外,别无选择。出于对病儿的爱护和作为医生的神圣责任感,我决心冒一下风险,为金凤施行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矫治手术。但是在那个“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里,我们的条件和环境相当困难,冒政治风险不谈,一没有经验,二没有现代化的手术器械。

  在讨论手术方案中,我决定先到我们上海第二医科学院解剖室,在小儿尸体上进行模拟手术,以熟悉手术操作步骤。没有现代化的手术器械,我就用小锤和骨凿来代替电钻和电锯。此外对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与神经外科、麻醉科等专家研究,做出各项应变措施,以防发生意外,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1977年6月的一天,我满怀信心地走上手术台,在有关学科专家、护士的密切配合下,经过10个小时的“奋战”,把小金凤的眶距从6.5cm缩小到3.8cm,和正常小孩差不多。手术中出现几次险情,如颅内压增高,眼球突出,血压下降,都一一克服了。手术后恢复也顺利,1个月后小金凤终于愉快地随父母亲出院回到故乡去了。

  从这个第一例开始,九院迄今已完成近300例颅面外科手术,建立了一个多学科联合的颅面外科中心,与法、美、澳等颅面外科中心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1994年这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理大科技成果一等奖,2000年10曾在上海举行了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学术会议,我担任了大会主席和组织人。199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颅面外科学》专著。小金凤的第一例手术终于为我国创建这门高难度的新医学专业带来了契机。

  6、头皮撕脱长秀发

  姑娘们爱留长发,或拖两条长辫子,显得很美丽飘逸。但如果女工们拖着长辫进入工厂,一不留神,头发被急剧转动的机器卷了进去,就会酿成大祸,发生头皮撕脱伤,有时连眉毛、耳朵都可以被撕掉。头皮一撕脱,过去医生们只能在暴露的颅骨膜上进行皮肤移植,创口愈合后,伤者就会像怪姑那样成了个秃秃的光头,一辈子戴用假发,这可称遗恨终身。显微外科手术刚刚开始,我在1976年,澳大利亚Miller医生进行头皮再植手术获得成功,这是全世界的第一例。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这类伤员来到,也就没有机会再做这项手术。直到1990年,一位头皮刚被撕脱的姑娘来到我院,我的学生收治了她,立刻进行头皮再植手术。这种手术十分精细,要求很高,头皮的小血管很细小,只有0.5mm左右的口径,也很脆能,加上经暴力撕拉断裂,有时找都找不到,创口也很脏。手术常常要分二三组进行,一组进行剃头发,清洗头皮;另一组在头颅创口四周皮下找出残留的动静脉,准备吻接。至少要准备好2~3组吻合的动脉和静脉,如中间有缺损,长度不够,那么还要从其他部位采取静脉移植。在此同时,受伤时失血很多,常常可能发生休克,故先得进入抢救措施,给予输血等治疗。经过6h的手术,头皮重新有血液流通,我国首例头皮再植终于成功了。手术后没有任何感染等病发症。2周后可以见到头皮开妈再生长。出院时,已有浓密的短发覆盖了。1年后又长出了满头秀发,寄来了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

  到2002年为止,我院先后收治了近30名头皮撕脱伤的病人,进行了头皮再植手术,仅有2例因撕裂创伤过大,手术失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组间皮在再植成功案例。

  7、祖国医学辟蹊径,烘绑妙治“大脚风”

  象皮腿,俗称大脚疯,是由于染上了丝虫病而引起的。丝虫病由蚊子传染,如今这种流行病经过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防治,已基本消灭,但遗留下来的晚期象皮腿病人却仍有几百万人之多。加上由于其他疾病,如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发生的肢体象皮肿病人,数量就更多,其他还有不少先天性肢体淋巴系统发育不全而患四肢淋巴水肿的儿童及成人。患上这种疾病的人,虽不至于危及生命,但粗大的肢体,使行动不便,影响生活和工作,还常要发高烧,流火反复发作,痛苦不堪。象皮肿发病起源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外,是淋巴循环系统除了障碍。由于淋巴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许多病理机制尚不太清楚,故此在治疗上至今仍存在困难国际医学界早已建立国际性专科淋巴学会来从事人体淋巴系统的理论和治疗研究。

  过去,大都采用希腊医生Kondolean(1912年)发明的用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皮下组织来治疗象皮腿,但手术后很易复发,或变得更加严重,现在已经很少采用了。1980年代,国内外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试图把阻塞的淋巴管和静脉吻接起来,手术效果固然很好,肢体可缩小不少。但这适合于异常粗大的病例。较轻的病例并不适合,而且需要高超显微外科技术。

  1964年,我从中医砖块造炉,烯木加热,烧烤象皮腿的传统治疗中得到启发,创制了一电热烘箱,治疗几个病人后效果十分好,腿部松软瘦小了,流火也不再发作了,这样共治疗了1000多例。1985年开始我们又改用了微波来代替电热炉,可以缩短每天治疗时间,病人也不觉得烘得太热,效果也有提高,到1996年为止,亦先后治疗了1000余例。两者共计3000余例病人,有效率高达96%,优良率为68%。

  微波烘疗象皮腿的发明,虽然不是一种新的外科手术,但却是世界上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保守治疗法之一。并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庆用。一位来自印度的理疗科女医生生于1986年来我院学习参观。她回去后自治了一家烘疗器。印度是一个象皮腿流行很广的国家,故此她的病人愈来愈多。意大利、波兰、日本等国家医学专家也纷纷学习本治疗方法,并加以研究。不少外国病人也来上海求治,我们已先后接受了来自英国、美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病的治疗,他们都满意而归。我被选为国际淋巴学学会第一名中国会员。我云集淋巴医学国内的专家编写《淋巴医学》专著也即将出版。

  8、心脏造房“设计师”

  1996年4月至5月间,小吴青成了上海新闻热点人物。9岁的湖北仙桃市姑娘吴青生来心脏就长在前胸部皮肤下面跳动,心脏下面还有一大个鼓鼓的肠包(腹壁疝)。她的爸爸妈妈舍不得丢掉她,辛辛苦苦地抚养好长大。为了不让她的心脏受到碰撞,晚上连睡觉都要轮流值班。上学后,老师不让她上体育课,教室里让她一个人单座。吴青爸爸到外寻医问药,9年来遭回绝,说没法医治。这份“女孩的心脏长在胸膛外求救”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反复研究考虑后,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先天性胸骨骨裂畸形所造成的心脏移位畸形,也学我院整复外科有办法为她进行治疗。经过几番周折,小吴青在父母的陪同下,终于在1996年3月23日来到上海,住入我院。院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很快组织全院去会诊,经检查果然不出所料,小吴青正是患的先天性胸骨裂。在胎儿发育过程,由于胸骨发育不全,只有正常的1/3左右,心脏前后没有屏障而被挤出胸膛,在皮肤下跳动。吴青还是很幸运,有些更严重的胸裂畸形,可以使心脏赤裸裸地暴露在体外,连皮肤都没有。此外,她也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据文献记载,全世界仅有18例这种畸形病孩,迄今活着的仅有1个。大部分病婴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对于这种罕见的畸形,毕竟我们也缺乏经验,为她做整复手术,为她的心脏盖一个新房来保护起来,要冒极大风险,而且当时新闻界以开始把吴青的故事传开,并正由社会热心人的关心下,展开筹集医疗费用。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又给巨大鼓励。九院全体医护人员决心要为小吴青奉献爱心,见难而上,敢冒风险,力争手术成功。我们做好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设计手术方案,防止术中危象。手术在4月3日清晨开始进行。上海电视台进行全市实况转播,上海和全国的记者40余人聚集在我们七楼观看有限转播,这种场面在上海医务界可能还是第一回呢!

  手术按原计划顺利进行,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复杂而有秩序的操作,小吴青外露的心脏终于获得了新的保护屏障,不再担心任何障碍,不再担心任何碰撞,可以和其他正常的小朋友那样学习和生活了。她们一家带着全上海人民给予的爱心在6月中旬回到湖北家乡,受到当地群众和老师的热烈欢迎。如今10年过去了,情况十分良好。小吴青如今已和手术前判若两人,十分活泼可爱。已考入武汉一个大学读书,我祝愿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建国人才。

  9、视力的挽救

  2002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在办公室内写文章,这时,九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李青峰教授,请我去急诊室会诊一个病人。李青峰陪我去看一位来自江苏泰州的严重烧伤病人。走到床边一看,不觉大吃一惊,我早年曾从事急诊烧伤救治工作,也治疗数以千计的晚期烧伤病人,但这位名叫殷照华的烧伤病人,却似乎是所见到过的最严重的病人。三个月前他在家乡骑着摩托车,被一辆汽车撞上了,引起摩托车起火,全身被焚,特别是面部和双手、颈胸和双下肢,当地在抢救治疗度过生命难关后,却忽略了对面部创伤,特别是对双眼的保护处理。他的两只眼睛(俗称眼皮)连皮肤,带肌肉层,都被全部烧光,只有两只红红的模模糊糊的眼球在转动,病人只有光感,看不见任何东西。

  一下子我也被这双眼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但是我这个年老而心忧未老的医师来说,这不是又一次挑战么!病人说:“医生,你无论如何要救治我的眼睛,没有视力,我情愿***!”病人身边的爱人,是位初中的英语老师,跟着说:“他如果***,我就跟他一起死!”我被感动了,我第一次在没有想好治疗方案前就决定收治这位病人。

  思考了一夜,我心里对治疗已有了个谱。次日清晨查房时,提出了治疗方案:第一步先把双眼眼球应用粘膜转覆盖,外加游离植皮。封闭双眼的手术方案提出来,大家都表示赞成,其实,我对这个方案治疗结果也不是100%的有把握,只能说尽力而为之。

  这个手术由我亲自主刀。86岁高龄重返手术台主刀,应说非常少见。我心不慌,手不颤,得心应手,在小李医师的配合下,很快便把病人的双眼给黏附闭合上了。

  术后,手术部位用绷带包掩着,病人情况很好,精神很振奋。第三天打开创口,分泌物不多,未见任何感染现象,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到了术后第十天,把纱布揭下,顺利地拆除植皮缝线,植皮区布成活。我拿了小电筒,在他眼睛部位闪亮着,他说右眼光线亮了,左眼差一些。但比较手术前明亮多了。大家听了顿时都很兴奋,特别是病人和他的家属,第一次看见他们笑了,自己也笑了!但病人还是笑得不舒畅,因为他的嘴巴四周还都是被烧伤瘢痕拉住,连口也张不开!

  总之,有救了。不久,我要他回家休养几个月,然后再来吧封闭的双眼打开,按照预期目标让他重建光明。他回老家后休息了半年,又到九院继续住院,安排了一次手术。先在右眼的自觉亮度比左眼多,估计角膜损伤要较轻些。我坐了一个特别低的横切口,口子大宽,大约只有一厘米宽。我想既然病人的眼轮匝肌内都不存在了,闭合眼睛现在技术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个间隙让瞳孔路出来看见外面的世界就够了。

  右眼终于打开了,有眼球裸露出来了。病人眼前瞬间一亮,嫌手术灯的光线太刺眼!护士关上手术灯,在手术室的淡淡灯光下,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我看见你了,张教授!”手术室中一片欢呼!大家为他庆贺,我要他把眼球往上顶方向看,那只右眼球转向上方,此时瞳孔正好被覆盖的瓣掩护,什么都看不见。这证明眼睛的角膜部分被有效地保护了,不致因于暴露在外而患暴露性角膜炎,再次造成失明。经检查,角膜大部分透明只有正下方有些小片白色翳。

  这次手术后局部恢复得很顺利,在手术后一周他就能清晰地看见一直给他治疗而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医师面貌了。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我终于见到你了,多么好啊!”后来检查市里,达到0.3~0.4。病好不久回家休养,视力也越来越好,可以看电视,可以读报纸的大标题!

  九院后来又为他做了几次手术,如颈部、口周瘢痕挛缩松解术,右手瘢痕松解术,前左臀分叉手术,以及左眼植皮分开术等。很可惜,当打开他的左眼时,却发现左眼角膜全部发白,一点儿也没有透明区域,故未能复明,只有光感。这只得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病人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手术,如鼻子再造。但看来他都不在乎了,我们既挽救了他的视力,就帮他恢复了自信和工作能力。他把过去经营的企业重新复业,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恢复了兴旺景象、发达现象,依然自得!日子过得舒心坦然,不想再来上海作其他手术了。我完成这项手术时,我已是88岁高龄了。

  结语:

  如今我站在这第10个台阶(Decades)上,回首当年,我老爸希望我去银行或邮局当个差使,谁料最后成了个外科医生,特别是一个别人美容味道浓重的少为人知熟悉的整形外科医生。拿了一辈子的手术刀,在手术刀 功夫,成了名还当上了院士,这是我在20多岁刚走出学校大门时所难预料得了的。回首遥望走过来的道路,旧径依稀,物是人非,多少辛勤,几份欢乐,使我欣慰,令人志奋。我曾为我整形外科专业完了努力,做出一身贡献,遗憾的是时间走的如此之快,我实在赶不上现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我现在是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一定会尽一己的余力,再作冲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霞昭人,催人奋进。我想我会说得到,做得到的。

微信扫一扫
添加368医美教育网

扫一扫医学美容教育网微信二维码

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