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学美容教育网,现在是

医学美容教育网

中国首家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
致力于提供专业医学美容教育服务的网站

医改的终极目的在于保护群众健康

日期:2014-08-18 16:59 来源:医学美容教育网 编辑:WWLl007

8月18日讯 医改工作的工作重心一直都是以民为主为民服务,为民服务的终极目的并非是要群众看得起病和看病容易,二是为群众守护健康。近年来,东莞医改工作落实情况良好,为群众的健康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

从床位紧张、环境逼仄的“红楼”,到如今伫立在万江的新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的搬迁,只是过去十年间东莞医院硬件设施提升的一个缩影。

十年间,东莞卫生事业在硬件、软件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如今,居民在出门15分钟路程内,都可以方便地找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东莞还在继续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居民撑起健康守护伞,让居民告别“看病难”、“看病贵”。

1

“四院一中心”提升整体就医环境

2006年,“四院一中心”正式提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工作议程,总投资约2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7万㎡,设计总床位3800个。历经6年建设,2012年6月28日,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宣告顺利完成,标志着“四院一中心”终于全部启用。

2012年6月28日10:35,随着最后一辆载着病人的救护车驶进位于松山湖大道上的市中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宣告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耗时6年,耗资超过27亿元的“四院一中心”(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新涌医院、市疾控中心),终于全部启用。

“四院一中心”的建设,源于东莞医疗设施与就医需求的落差。

2004年,东莞提出“五年建新城”的目标,而随着人口的逐渐外移,市级医院过度集中在莞城街道,服务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原有的软硬件设施,也不能满足东莞的客观需要。

当时制定的《东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含社会医疗机构)1105个,医院病床11972张。每千人病床只有1.82张,远低于广东省2.7张的平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现有市属医疗卫生资源,提高综合救治能力。具体执行则是“将新建的市人民医院定名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现在的市人民医院改建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即市传染病院)、市中心血站、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在中堂镇麦洲岛重新建设新涌医院并更名为市第三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增挂市妇儿医院牌子);新建市疾控中心;加快扩建、改建市中医院”等等。

到了2006年,建设“四院一中心”正式提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工作议程,并把其当成完善东莞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水平、造福东莞人民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四院一中心”总投资约2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7万㎡,设计总床位3800个。

“四院一中心”,可以说完成了东莞一代卫生人心中的梦。其建设不仅改变了东莞市级医院狭窄、环境破旧、设备落后等问题,也适配了社会就医需求剧增、医疗水平要迈上新台阶的要求。

2

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2008年,东莞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388所,市民步行15分钟便可获得卫生服务。5年多来,社区门诊从当初的门可罗雀发展到如今的家喻户晓。单从社区卫生门诊量来看,2013年已达到1668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5.9%。

自2008年东莞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388所,市民步行15分钟便可获得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被誉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而东莞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后来居上,在全省的发展也居于前列。

5年多来,社区门诊从当初的门可罗雀发展到如今的家喻户晓。单从社区卫生门诊量来看,2013年已达到1668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5.9%。

作为一项影响重大的惠民措施,东莞社区门诊是政府办政府管,经费由财政拨付,并实施了药品零差价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10月实行社区首诊制后,每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群众减免医疗费用均值超10亿元。

基本医疗只是东莞社区门诊“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近年来,东莞市社区门诊已将服务拓展到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五类。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社区门诊开展了“全科医师团队”“高血压防治俱乐部”“人群健康社区管理研究基地”“健康加油站”等,让医生走进居民家中,充当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今年来,东莞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

而在今年5月份,东莞市政府通过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并逐步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同时,全科医生培养采取“5+3”模式,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微信扫一扫
添加368医美教育网

扫一扫医学美容教育网微信二维码

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