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学美容教育网,现在是

医学美容教育网

中国首家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
致力于提供专业医学美容教育服务的网站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日期:2014-04-12 17:20 来源:www.edu368.com 编辑:医学美容教育网

在中国目前所有的15个“长寿之乡”中,广西永福被中国的老年医学研究机构选为系统考察的样本。永福人的长寿,既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也与当地人的遗传素质有关。而对永福长寿老人的研究,则是中国抗衰老科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在坐落于京城繁华地带的北京医院为中国的高端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去2000公里以外的边远山区探求“长寿之乡”的奥秘。十几年来,这样的工作经历让56岁的杨泽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这位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感慨地说,“一些人依赖各种药物和先进的仪器撑到八九十岁,另一些人在纯天然甚至是艰苦的环境里自然活到90岁、100岁,这两种状况下生命的质量是有本质区别的。”

北京东单大华路1号,北京医院一座大楼地下二层的冷库里,存放着300多份采自长寿老人的血液样本。它们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其中200多份样本采自广西永福县,另外100多份采自广西的另一个长寿之乡巴马。这些冰冷的玻璃管里所蕴藏的长寿密码的确令人好奇,但那些坚韧持久的生命同样让人感慨。杨泽说,“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每当我看到那些百岁老人,就感受到生命自身的力量。”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首批“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也是从那时起,杨泽带领他的团队,开始对永福的长寿人群展开了研究。这里成为他对“世界长寿之乡”巴马进行长期研究以后的另一个研究基地。

知足者乐,常乐者寿

广西永福县龙江乡龙山村,102岁的谢老元家门前流水,背靠青山。一进门,迎上来一位满面红光的“中年人”,其实他今年已经60多岁,是百岁老人的倒数第二个儿子。老人共有8个子女,现在是五世同堂。大女儿如今也有81岁了,而最小的儿子50岁,与老人的一个孙子一样大。

谢老元身体一直很健康,腿脚灵便,平时做饭、扫地,种菜,99岁的时候还天天挑着担子把菜拿到集市上去卖。说话间,她转身给客人拿糖,旁边的人怕她被身后放着的小板凳绊倒,刚想过去搀扶,却见她一抬腿就轻轻迈过了。

按照国际标准,9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长寿,80岁叫高龄,65岁以上算老年。杨泽指出,长寿老人的身体状况一般都很健康,平时很少得病。问起他们有什么长寿秘诀,都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按时睡觉,早睡早起”,与常人无异。也有的老寿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比如有人只喝直接打上来的井水,从来不喝开水。

挨家挨户地访问长寿老人,是项繁琐又辛苦的工作。因此,除了杨泽带领的一个5人研究团队,他们还借助当地的力量,与广西南宁江滨医院以及永福县政府合作。参与实地调查的人数总共达34人。在课题中,他们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人体正常每天至少需要摄取1500卡的热量,而据杨泽的调查,永福的长寿老人们年轻时大多生活贫穷,吃过很多苦,平时饮食习惯也偏清淡,很少吃肉。他们的日平均摄入热量只有1440卡;热量摄入与支出的比值在1:0.9983,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

永福的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她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最后一胎的生育时间都较晚。比如,谢老元生最小的儿子时都已经50岁了。长期的低热量摄入与生育晚有助于延缓衰老,这是国际科学界已有的定论。但永福百岁老人们的长寿秘诀似乎不仅如此——

谢老元有一个爱好,便是爱听当地一种叫“采调”的民歌。她的床头,放着一堆旧磁带,和一个两年前在集市上卖菜时买的便携式录音机。每天晚上,她都要听一会儿采调才入睡。

在杨泽的研究中,曾将永福长寿老人与北京地区2000多名老人的乐观指数及心态做过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永福,年龄越大越乐观,长寿老人的心态十分平和,并且比同地区的中年人心理状态要好。而在北京地区,老人的乐观指数与年龄的关系为负相关,年龄越大,乐观指数越小。

107岁的百寿镇寿城村居民陈老翠目前是永福县年龄最大的寿星。从老人布满皱纹但仍清秀的面庞上,能看出她年轻时的风韵。陈老翠家中正堂的几案上,放着一张黑白照片。相片中相貌英俊的男子就是当年她的丈夫。说起他,老人的脸上竟露出一丝羞涩,说:“他当年是整个镇上最帅的男人。”

实际上,老人的一生很坎坷,尤其是在她70岁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但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

在杨泽看来,一些负面的经历给老人们带来了悲伤的回忆,但也让他们认识到活下去的意义。“我们在访问中发现,有的老人甚至对钱没有概念,就更不用说担心收入低的问题了。他们不追求物质生活,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知足者常乐吧。”

水土蕴含长寿因子

从永福县城去最北边的龙江乡,沿江逆流而上,一路山明水秀。县“福寿办”副主任赵修瑜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永福境内的山与别处不同,呈“阳山”(即石山)和“阴山”(即土山)交织分布。这种自然环境的“阴阳平衡”,也被当地人看作是长寿的奥秘之一。自2006年开始,当地每年举办“福寿节”活动,并成立常设机构——福寿节组委会办公室,简称福寿办,负责活动组织及日常相关事务。

永福的地理条件确有独特之处。据县政协副主席黄泽治介绍,在地球上北纬24度37分~25度26分之间的区域,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气候,寸草难生,人迹罕至,而唯有处于同纬度的永福,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74.1%,境内树木郁郁葱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007年出版的《永福福寿文化志》记载,由于植被茂盛,污染少,永福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西江河谷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800多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100倍。同时由于山多雾多,这里的日照时间要比平原少,日照百分率只有32%。

曾有专家指出,由于当地居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少,引起早衰的情况也比平原少,这也是有利于长寿的因素之一。而罗汉果的生长更是这一独特地理条件的最好证明。

医学研究表明,罗汉果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清肺止咳、降血脂、血压的作用。此外,还富含一种名贵的稀有物质——甜甙,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多倍,但热量却几乎等于零,特别适合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因此,自古以来,罗汉果就被誉为“东方神果”“长寿果”,是历代朝廷贡品。

但罗汉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黄泽治介绍说,这种植物喜温暖、短日照、昼夜温差大和空气湿润,忌渍水,怕霜冻又不耐高温。世界上70%的罗汉果都产自永福,并主要生长在龙江乡。

200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曾对永福长寿老人较多的几个乡镇做过科学考察。结果发现,当地的饮用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而据抽点检测,永福土壤中的硒含量为每千克1.1毫克,是全国平均值的3.8倍,可称作是富硒土。

“总之一句话,我们这里水土好!”黄泽治带着几分得意地说。

百岁老人的长寿基因

对特殊长寿人群的研究,向来都是考察人类长寿奥秘的重要途径。国际自然医学会把“每10万人中有7位百岁老人”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2004年,巴马被认定符合这一标准,而列入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国则把这个标准定位“每10万人中有3位”。

“长寿从来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科学界一般认为,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外,遗传因素对寿命的贡献率占25%左右。作为老年医学研究者,杨泽力图发现的,就是基因对寿命的影响。从巴马开始,这样的研究他坚持了十年。

根据研究,尽管在同一个省内,巴马与永福两个长寿人群的基因却不尽相同。巴马四面环山,与外界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基因较纯净,主要为马来人群迁徙而来。而永福自古以来就与外界保持着交流,在基因上呈现出南北方人群的交融。

根据分析,巴马地区的长寿人群,在基因上的主要体现之一便是载脂蛋白E3比较多,占到了80%~90%的比例。载脂蛋白E这种基因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迟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寿命增长。

而永福长寿人群的载脂蛋白E基因携带情况虽与巴马人相似,但比例稍低,只有71.6%。但永福长寿老人的另一个基因——线粒体基因单倍组F的出现频率是其他年龄对照组的1.5倍。而这个单倍组F,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过多正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线粒体基因对寿命的影响,目前也是衰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7年,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以另一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为样本,对当地705名9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长寿组中,有21.7%的长寿人群基因线粒体是D4单倍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对照组。

杨泽发现,遗传的作用在永福的长寿老人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很多老寿星要么父母长寿,要么兄弟姐妹也都长寿。

长寿科研:“上医治未病”

对长寿人群的基因研究,国际科学界一直都在进行。早在2001年8月,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等几家科研机构联合在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报告了对137对90岁以上同胞兄妹的基因组学特点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第4号染色D4S1565位点上,可能存在长寿基因。

“当时这在科学界是个大新闻,我们都很振奋。因为研究人员称,将在半年至一年内,彻底破解人类长寿基因之谜。可如今10年过去了,结果仍遥遥无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童坦君并不喜欢用“抗衰老”这个词来称呼他的研究领域。“科学发展到今天,也只能说是‘延缓衰老’,想抗是抗不住的。现在国内外有人用‘抗衰老’这个词,有时候是出于商业目的。”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衰老学研究的学者,童坦君认为,目前国家对此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更多的科研经费,往往流向了诸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老年疾病的研究。

1958年,中科院动物所曾成立了一个老年学研究室,这是国内最早展开衰老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但不久就被因故撤销。上世纪80年代初童坦君在美国留学时,就注意到衰老学将是医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打算回国后就专攻这个方向,可回来后却不得不去研究肿瘤,直到近10年后才找机会转向了衰老学。

据介绍,近年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动物所一直对端粒酶颇有研究。作为衰老机理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端粒酶的发现者、三位美国科学家在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童坦君研究的兴趣点,已经从端粒酶转向了Sirt1,据说这是目前国际衰老学最热的领域之一。

从2000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先后启动了两期关于衰老机理研究的“973”项目,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陈香美院士认为,我国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老年人群;56个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辽阔的国土促成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些为从整体、细胞及基因水平研究衰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我国特有的中医理论和中草药资源,也为探索天然化合物干预衰老的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蕴藏着突破的潜能。

童坦君所创建的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是上述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发现,一种名为p16的基因能抑制癌症,却有促进细胞衰老的作用,这在国际上属于首次报道。童坦君解释说,一些控制肿瘤的基因,是促进衰老的;而延缓衰老的基因,却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因此,如何拿捏分寸,让基因发挥合理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长寿是一个复杂课题。

“目前我国在对人体衰老机理的基础研究上,与国外相比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越来越感兴趣,对衰老学的研究也开始热起来。”童坦君认为,“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人体衰老机理和长寿的探寻,实质上正是“治未病”,目的是要让人健康地老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设有专门研究衰老的全国衰老研究所(NIA),而中国至今尚无类似的科研机构。目前,杨泽所在的老年医学研究所正在申报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老年医学中心。和美国NIA正在开展的“长寿之家”大型研究项目类似,杨泽还将持续着眼于国内“长寿之乡”的研究,以揭开长寿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奥秘。

微信扫一扫
添加368医美教育网

扫一扫医学美容教育网微信二维码

医学美容在线学习平台